FIFA ONLINE 4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fifa online4最强右后卫 FIFA ONLINE 4

FIFA ONLINE 4

2024-07-05 01:3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在当前游戏版本中,玩家们往往会采用4231或者42211的“双后腰”阵型。相较于游戏前几年流行的4213和4222,这两种阵型对于后腰的带球能力要求其实在逐渐提升,不推荐玩家们选择纯防守型的拦截拖后中场,而是更要求球员有持球推进能力。至此,边后卫类型的球员便成为了替换正统后腰的首选,他们往往体能充沛,在具备持球向前的能力同时,还有着一定的防守拦截能力。

但也不是所有边后卫都能承担起后腰的职责,能够“任职”的边后卫需要有以下几点要求:

1、中等以上的模型

 

作为一名中轴线的关键球员,后腰必须拥有一定的模型与身体素质,当然,作为持球型的后腰,180cm-185cm区间的身高是最合适的,例如坎塞洛、赞布罗塔、阿拉巴都在这个区间,适中的模型能够保证不错的转身、带球手感,同时也不会因为体格过于娇小而被对手利用护球键挤开身位。不过,这个条件并不是绝对的,国米套的阿根廷名将萨内蒂、现役的多特球星穆尼耶或偏矮,或偏高,但整体护球和盘带能力都还是出色的。

 

2、精准的出球能力

 

对于中场球员而言,最关键的无疑是传球精度,这往往决定了一直球队由守转攻的效率,也避免因中场的出球失误而被打反击。在目前的游戏中,双五脚的后腰还是非常稀缺的,但高段位更需要4逆足以上的球员出任该位置,因此双五脚的赞布罗塔、4逆足的坎塞洛、马塞洛等球员也就显得尤为珍贵,可能良好的逆足在边后卫位置难以体现,但放到后腰位置能更好的串联球队进攻。

 

3、出色的远射能力

 

游戏中,远射依然是玩家们最愿意尝试也效率最高的破门方式,特别是在进攻到威胁区后,对手的防线会后撤很深,这时后腰位置容易出现空间起脚远射。像皇马的巴尔韦德、曼城的罗德里、曼联的卡塞米罗,他们都具备重炮轰门的能力;游戏里,客串后腰的边后卫也同样需要这样的远射能力,以坎塞洛为代表的球员远射和射门力量两项重要数值均超过了130,射门弧线更是可以达到140的顶尖数值,再结合不错的逆足,往往能够在球队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来一脚远射世界波得分。

 

4、充沛的体能和持续性防守

 

一般来说,客串后腰的边后卫都是由于工资较高而且综合能力全面,因此,充沛的体能和连续的盯人防守是必不可少的。高个后腰可以利用模型优势完成拦截和封堵射门,身体对抗上也比小个球员有优势;而客串后腰的边后卫在跑动速度、体能以及操控手感上更占上风。后腰是中后卫身前的最后一道关卡,如果后腰出现了失位,那对手的搓射破门就会轻而易举,甚至自家中卫也会接连出现上抢失位。对于客串后腰的边卫而言,非常推荐牛+鼓+飞奔的助教,发挥其往返上下的多面手特质,较高的人盯人以及侵略性属性也同样必不可少。

 

因此,今天要推荐的这两名后腰都是默认位置为边后卫,却有着出色传控球以及远射的“全能中场”类型球员:坎塞洛与赞布罗塔。

 

23TYN坎塞洛

 

其实作为瓜迪奥拉曾经的“爱酱”,坎塞洛在现实中的位置也很符合今天的主题:后腰和边卫的结合体。他在3后卫体系中尤为闪光,防守端可以落位右后卫,进攻端不仅可以跑到对手禁区线边缘完成高质量传中,也能够作为中场的一员配合球队传导梳理。游戏里,这张23TYN赛季坎塞洛就是目前游戏中最适合客串后腰的边后卫:射门弧线140、盘带加速138、远射134,各项防守数值均在130以上。可能玩家们看到他的强壮不到120有点担忧身体对抗,但坎塞洛的抢断并不需要持续接触身体,而是利用他超快的速度和反应完成脚下球的反抢。考虑到他24的工资对于边后卫来说过高,玩家们往往将其作为全能后腰位置。

 

BWC赞布罗塔

 

全能边后卫赞布罗塔职业生涯在两个边后卫都堪称顶级,右前卫出身的他被里皮改造成左边后卫,一跃成为了世界级。巅峰期的赞布罗塔左右通吃,打左后卫时防守更稳健,打右后卫时进攻更犀利。游戏里,BWC赛季的赞布罗塔也是除了ICON之外的巅峰赛季卡,双五脚是他立足后腰最大的优势,因为游戏里双五脚后腰非常稀缺,能够左右两端送出高质量长传的球员更是寥寥无几。虽然看面板数值他的短传、长传都不高,刚超过120,但实战里在对抗下的出球还是很稳定的。当然,他的站位、远射也都是顶尖中场水准,盘带手感也很丝滑,可以解决不少进攻端的压力。

 

 

以上就是本期“能客串后腰的边卫”全部内容,以上推荐的2名球员仅仅是“客串系列”的冰山一角,还有更多优质的全能好手等待玩家去发掘,毕竟,玩家才是实战中真正的教练员,排兵布阵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。

 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  专题文章
  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